江苏自考毕业论文:浅谈国内外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差异
时间:2019-02-19
来源:江苏自考网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关企业融资次序问题就开始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融资方式的偏好直接关乎企业融资成本、资本结构、现金流的合理配置以及公司控制权的分配问题等,因此融资顺序该如何选择在国内外开始被广泛研究。然而对比发现,中外融资偏好截然相反。本文将针对西方融资理论的成因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偏离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影响因素进行浅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融资顺序;股权;债券;内源融资
一、概述
国外经济学家从很早就开始关注企业融资结构,1958 年MM 理论的提出也标志着对该问题系统、正式研究的开始,之后又陆续有经济学家提出自己的补充或不同的观点。按照时间顺序,国外融资结构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这么几个阶段:MM 理论、破产成本主义、税差学派、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信息揭示理论与控制权模型等。当下被世界广泛承认的结论为:上市公司在融资时,会优先选择内源融资,比如通过企业未分配利润和折旧等,其次选择外源融资。对于外源融资的两种方式,上市公司更偏向于先通过发行债务进行债券融资,其次才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
国内对于融资偏好问题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往往优先选择股权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其次债券融资,最后选择内源融资,与国外相悖。由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度、经济发展状况等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国外的理论虽然系统,却不适合中国的背景,可以借鉴但不会完全适用。对于上市公司融资顺序选择的问题,必须结合国家背景进行探讨。
点击下载查看完整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