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自考网时间:2019-09-02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采访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确定为“第四媒体”的是A.互联网B.电视C.报纸D.广播
2.《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更加注重
A.理论性B.实践性
C.交叉性D.综合性
3.保持高度的“新闻警觉”,指的是记者要具备
A.坚韧意志B.竞争心理
C.良好心态D.好奇心理
4.记者事先知晓新闻报道内容有假,不符合客观事实,但出于某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仍然进行报道,属于
A.有意失实B.过失失实
C.利益驱使失实D.信息源失实
5.新闻的生命力取决于新闻的
A.真实性B.事实性
C.时效性D.客观性
6.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执意进行“新闻炒作”的行为会导致
A.信息泛滥B.信息缺失
C.信息失衡D.信息失真
7.最常用“蒙太奇”式剪辑组接的是
A.消息B.调查性报道
C.通讯D.电视新闻
8.网络新闻材料的搜集
A.仅采用暗访手段B.可通过搜索引擎
C.仅采用即时通讯软件D.更看重二级资源
9.某电视台记者在工地对施工人员进行采访,该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是
A.直面采访B.异地采访
C.蹲点采访D.巡回采访
10.采访中触发记者新闻敏感的信号和征兆是
A.新闻题材B.新闻意识
C.新闻线索D.新闻价值
11.选择报道角度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是
A.逆向思维B.问题思维
C.延伸思维D.发散思维
12.艾丰曾经说:“绝大多数的采访必须是速决战。”这强调新闻采访策划是为了
A.应对采访的不确定性B.适应新闻采访的挑战性
C.提高采访效率D.实现平等沟通
13.记者采用的最主要采访方式是
A.咨询B.求证
C.核实D.访问
14.记者采访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问道:“你返乡后有哪些打算?”这属于
A.引导式问题B.开放式问题
C.激发式问题D.闭合式问题
15.记者在冬奥会上一边采访中国运动员,一边采访冬奥会官员,这种采访方法属于
A.异地采访B.交叉采访
C.巡回采访D.专题采访
16.被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称之为“报纸的心脏”的新闻报道体裁是
A.消息B.通讯
C.特写D.评论
17.新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格调和风尚,被称为
A.新闻文采B.新闻语言
C.新闻作风D.新闻文风
18.从消息的写作特点来看,记者在新闻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从而具有很强视觉感的新闻是
A.观察性报道B.目击新闻
C.解释性报道D.背景报道
19.为了形象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细节,通讯写作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议论B.抒情
C.叙述D.描写
20.下列新闻报道中,极少运用新闻背景材料的是
A.人物报道B.文化新闻
C.一句话新闻D.科技新闻
21.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某个新闻片断来对事件、人物等进行刻画与报道的新闻体裁是
A.专访B.通讯
C.新闻特写D.人物速写
22.主要以新闻六要素(5W1H)中的“何故”要素为报道重心的新闻体裁是
A.侧记B.深度报道
C.巡礼D.报告文学
23.在网络直播中充当着黏合剂和连接中介角色的是
A.图片B.文字
C.音频D.视频
24.网络新闻相关背景材料主要置于
A.文末B.链接中
C.文中D.文前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5.新闻典型细节
26.记者会
27.事件专访
28.实时报道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非事件性新闻如何体现新闻根据?
30.新闻选题的特征是什么?
31.简述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
32.简述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四、简单应用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某城市旅游景点经常发生一些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你作为记者对这个问题进行采访,请列出采访方案的提纲。
34.请指出下列消息的新闻导语属于叙述式导语中的哪一种,并简要阐述这种导语的含义及其写作要领。
五、综合应用题:本题20分。
35.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采访获得下列事实材料,请依据新闻工作规律,写作一篇综合消息。(发稿时间:1月3日。字数:800字左右)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人类心中的梦想之境。思乡的情怀、探索的欲望,都交织在一汪饺洁的白月光中。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绩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类在地球上只能凭肉眼看见月球的正面,背面则看不见。因此月球背面对于人类而言,更是“秘境中的秘境”,有许多未知等待着解答。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高瞻远嘱,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根据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为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综合国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中国航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探月工程已经取得“四战四捷”。2007年,嫦城一号任务实现绕月探测,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2010年,嫦城二号成功发射,不断刷新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2014年,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圈满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探月工程各项任务的连续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社的时代。2014年,嫦城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后,国防科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嫦城四号任务实施方案调整的论证工作。月球背面具有独特的电磁场环境和地质特征,特别适合开展低频射电探测等空间天文学研究和月球物质成分探测等科学研究,同时,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尚属国际空白,有利于增进人类对宇宙未知奥秘的认知。嫦城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目前状态正常。将“照亮”嫦城四号“驾临”月球背面之路。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4次发射。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城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城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嫦城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人类探月已有60多年历史,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航天器在月球背面着陆。2018年底或2019年初,中国计划发射的嫦城四号探测器将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探测。嫦城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份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城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在人类开启月球探测新篇章的伟大时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助了一臂之力:为此次月背探测提供了软着陆用关健产品——缓冲拉杆。月球背面地形极其复杂,此次着陆区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的撞击坑之一,这为“培城四号”软着陆以及月面巡视带来了巨大挑战。鉴于在保障探测器安全着陆中的重要作用,缓冲拉杆被确定为“嫦城四号”着陆系统的关键重要件。第一张照片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乍一眼看上去,月球背面这张“面孔”并不漂亮,像是一张“麻子脸”,其陨石坑的数量比月球正面要多得多,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月背的“皱纹”也多,布满了沟壑、峡谷和悬崖。另外,月背还有几处巨大的“痤疮”,暗斑中的物质与月面的普通物质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现象似乎能够说明月球背面由于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太空里,遭遇了大量天体的直接撞击。传回月球背面照“鹊桥”功不可没。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由于月球有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当嫦城四号进行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任务时,将受月球自身遮挡,无法直接与地球进行测控通信和数据传输,而“鹊桥”则相当于架设在嫦城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中继站”。“鹊桥”是颗小卫星,作为嫦城四号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携带一大一小两个相机,小的专门观察卫星天线的展开情况,大的可以给月球和地球拍合影。在确保完成通信中继保障使命的同时,“鹊桥”也拉开了探月国际合作的新序幕。“鹊桥”携带了由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未来将开展在轨科学探测试验,这个低频射电探测仪可以聆听低频的宇宙之声,这些宇宙之声携带着宇宙大爆炸后几亿年时间里的妹丝马迹,那时正是氢气云孕育第一代恒星的宇宙黑暗时代。专家称,这一科学探测将等嫦城四号探测器完成主要任务之后再继续展开研究。人类频频探索月球背面是为了啥?由于月球统地球公转的周期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总有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之为月球背面。因此,在此之前,人类在地球始终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虽然此前已经发射了10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还包括65个月球着陆器,但仅有不载人的环绕月球轨道器和载人的阿波罗号曾看到过月球背面。探索月球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邹水摩称,这一目标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上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由于地球电磁环境的原园,在月球正面开展低频射电观测效果很不好。月球背面的电磁环境非常干净,为开展空间科学领城最前沿的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
!!注意:手机下题库,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苹果手机必须在浏览器中打开
1.本站题库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2.历年题库统一以RAR压缩包形式下载!预览内容仅供参考
3.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咱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在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如:题库出错,有错误可以直接通过下放链接入口直接咨询
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咨询入口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