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预览<<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个案社会工作 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 0028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在考察求助者的精神发展时,要摆脱动机的生物学观点必须从
人际互动 角度分析求助者的动机,把求助者的生活理解成不同价值的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1-25
2.焦虑的最核心特征是
敌意 。2-41
3.最早提出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社会工作者是
玛丽.杰雷特 。7-135
4.认为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的学者是
拉康 。8-223
5.人本治疗模式的个案辅导目标是
求助者的心理调整 。9-256
6.在辅导过程中个案工作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其中
听众角色 、提问者角色和支持者角色是最基本的。10-284
7.在肯定性动机辅导过程中,个案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消除其
对成功的幻想 以及对失败的担心。10-297
8.个案辅导是指在对求助者的问题的分析、理解基础上,采用
专业的辅导技巧 帮助求助者克服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的过程。-253
9.在基本性焦虑辅导过程中个案工作者主要使用两种辅导技巧,即
自我分析 和人际关系调整。10-299
10.个案辅导工作应以
意志力丧失 的阻抗消除为首要任务,并逐层消除求助者的其它层次阻抗。11-306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最早研究焦虑的心理学家是 【A 】2-30
A.弗洛伊德 B.霍妮 C.莱恩 D.罗洛·梅
12.下列有关自信心与自主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3-52
A.自主性概念是用内部理解法考察求助者内心精神变化状况得出的结果
B.自信心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它要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C.自主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需要依赖对他人不同生活方式的比较和理解
D.自信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的特征
13.下列有关个案工作概念的基本要素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4-68
A.个案工作的帮助对象是单个个人或家庭
B.个案工作的帮助内容是所需解决的求助者的问题
C.个案工作的帮助目标是求助者要求达到的健康状态
D.个案工作的帮助方法是帮助求助者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工作方法
14.下列不属于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内容的是 【 C 】7-138
A.心理动态诊断 B.原由诊断 C.治疗效果诊断 D.分类诊断
15.作为个案工作理论四大基本派别之一的功能处理模式的提出者是 【 B 】7-150
A.陶瓦鲁 B.雷恩克 C.托夫特 D.罗宾逊
16.在个案工作领域首先对行为治疗进行系统整理和运用的是 【C 】7-173
A.巴浦洛夫 B.班杜拉 C.史华哲 D.唐恩娜
17.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标志是 【 C 】7-173
A.《我们怎样思考》一书的出版
B.《行为治疗和神经机能病》一书的出版
C.《社会个案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的出版
D.《社会工作——连贯各理论》一书的出版
18.个案辅导工作的最后一个层次的辅导目标是 【 A 】9-268
A.基本性焦虑调整 B.肯定性动机调整 C.否定性动机调整 D.意志力调整
19.由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共同商讨确定辅导目标的优点是 【 D 】9-273
A.辅导目标的制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B.由个案工作者评估辅导目标的实现状况
C.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关系是一种专业治疗的关系
D.使求助者积极、主动地与个案工作者配合,促进自己的改变
20.下列辅导目标经常会与意志力调整的个案辅导目标相混淆的是 【 A 】9-264
A.消除求助者将自己视为非正常人的判断
B.寻找求助者早期的不满和挫折
C.检查和辩驳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
D.让求助者宣泄自己内心的敌意
21.反对以求助者的行为改变作为个案辅导目标的理由是 【 B 】9-257
A.求助者心理变化无法脱离他所在的环境的影响
B.求助者的行为和内部感受状况是个整体,无法仅仅考察行为的改变
C.把人的活动方式与动物的活动方式混淆在一起
D.过分强调理性
22.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者是 【 D 】8-190
A.艾里斯 B.雅克·拉康 C.宾斯汪格 D.卡尔·罗杰斯
23.下列不属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实施技巧的是 【A 】7-165
A.系统脱敏 B.阻止变化 C.症状处方 D.定位
24.下列属于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技术的是 【 A 】7-180
A.满灌疗法 B.宣泄 C.忠告 D.有结构的规划
25.下列有关治疗模式个案辅导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10-277
A.治疗模式的辅导步骤大致可分为:接触、鉴定、实施和评估
B.治疗模式借用的是病理治疗的基本原理
C.治疗模式无视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的社会互动
D.治疗模式忽视求助者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调整
26.下列不属于求助者的掩饰对话表现的是 【 B 】10-285
A.夸张 B.沉默 C.固着 D.尖刻
27.下列属于肯定性动机个案辅导技巧的是 【 C 】10-297
A.确认 B.描述 C.揭示 D.矫正
28.匮竭概念的提出者是 【 D 】11-313
A.W·格拉塞 B.G·荣格 C.E·伯恩 D.安东尼·杨
29.下列有关阻抗产生的原因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C 】11-304
A.对辅导工作的偏见 B.私人生活表达的限制
C.辅导技巧的限制 D.基本性焦虑的影响
30.下列不属于干扰的表现方式的是 【D 】11-309
A.希望迅速结束辅导工作 B.讨厌辅导约会
C.提问缺乏目标 D.过分关注个案工作者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否定性焦虑 2-37
答:
所谓否定性焦虑是指对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造成否定影响并为求助者意识到的焦虑。
32.症状处方 7-167
答:
症状处方是采用矛盾意向的一种实施技巧,它是指通过鼓励或指导求助者维护自己问题的症状的方式消除求助者的问题。
33.理性功课 8-216
答:
所谓理性功课是指个案工作者给于求助者各种学习理性信念的机会,尤其需要帮助求助者改变语言模式,使求助者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34.提问者角色 10-286
答:
所谓提问者角色是指个案工作者对求助者的掩饰对话进行提问,让求助者重新注意被自己压制、否定和曲解的各种感受,调整求助者的理解方式,以帮助求助者消除内心的各种敌意,提高求助者介入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35.为什么说“外部评价法无法客观反映求助者的问题”?1-4
答:
(1)个案工作者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替代求助者的价值标准,并对求助者的问题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对于与自己价值标准一致的加以赞扬和肯定,与自己价值标准不一致的则加以排斥和否定;
(2)个案工作者不关心自己的分析方法是否客观,没有设法消除和控制自己分析过程中的非客观因素;
(3)个案工作者不去考察求助者的感受方式,不对求助者的主观内部状况进行认识和理解。
36.简述心理治疗对个案工作的影响。4-78
答:
心理治疗理论对个案工作昀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动机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个案工作一般都赞同心理治疗理论的观点,认为求助者的行为受到心理与外部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心理治疗理论通常以人的需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探讨需要怎样影响动机,最后导致人的特定行为。个案工作中的大部分理论也是以求助者的需要作为其理论分析基点,寻找求助者的动机以及影响其行为的规律;
(3)人的价值关系。
心理治疗理论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假设人与动物不同,具有赋予自己生活意义的能力。因此,人在生活中需要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并给于自己的生活目标以特定的意义,离开生活目标,人是无法积极生存的。个案工作吸收了心理治疗的这一理论假设,重视价值判断对于求助者生活的意义以及在求助者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心理的基本结构。
个案工作的理论分析模式通常采用心理治疗理论中的有关心理基本结构的观点,即将求助者的内部心理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几个部分,求助者的问题也经常解释为由这几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37.简述治疗模式这一个案辅导方法的缺陷。10-278
答:
治疗模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它把人的精神发展问题与生理问题等同,无视两者的本质区别。
(2)无视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之间的社会互动。
(3)治疗模式对求助者的健康成长起着一些不良的作用。
(4)忽视求助者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调整。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3分)
38.试论述功能处理模式这一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的优点及其局限。7-157
答:
功能处理模式与其它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待个案工作,把社会因素带人个案辅导过程,突破了只从心理角度理解个案工作的视野。正是由于
这种观察视甬的变化,使功能处理模式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功能处理模式的主要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视角的扩展。
2、时间阶段的划分。
3、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平等关系。
功能处理模式在注重把社会因素引入个案工作的同时,却忽视了社会工作机构所受的限制,尤其对求助者的个人成长的心理机制缺乏研究,因而无法解释求助者摆脱生活危机促进成长的具体过程。
二、功能处理模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机构所受的限制。
2、求助者自我成长的心理机制。
3、增强意志力的困境。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3分)
39.王某,男,22岁,某大学学生。案主出生贫寒,幼年丧母,由父亲一手拉扯大。案主的父亲是位农民,成年在地里累死累活地干活,最大的希望是把自己的一对孪生儿女培养成大学生。在县高中的三年里,兄妹俩不敢耽误一分钟,学习非常刻苦,但第一次高考都失败了。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限制,再加上案主父亲得了慢性乙肝,案主的妹妹只能辍学外出打工赚钱。第二年,案主复读考上了一所北方的大学。进入大学以后,案主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地努力学习,但成绩一直不好,而且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暑假回家,案主发现父亲的肝病已转变成肝硬化,而妹妹由于在毛衣厂干活,经常咳嗽,案主的精神压力变得更重。回校后,案主每天都要盘腿端坐床上,口中念念有词。由于案主生病,耽误了学习,有四门功课不及格,收到教务处的退学通知,但案主坚决不退学,拼命准备补考,坚持要拿到毕业证。虽然后来案主顺利通过了四科补考,但毕业时并没有领到毕业证。案主绝望地回到老家,割腕自杀。
根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主焦虑的发展状况。 2-35
答:根据材料描述的按住焦虑状况,可以把案主的精神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丧母后,第一次高考之前,父亲的期望成了案主不可推卸的责任,案主希望通过努力学习实现父亲的期望,这构成案主的基本性焦虑。
所谓基本性焦虑是指对求助者的生活产生基本、长久影响但不为求助者意识到的焦虑,它通常表现为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基本性焦虑处于焦虑的最基本层次,它由求助者基本的人际关系决定。在与他;人交往中有些人对求助者起着比较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直接促使求助者基本价值观的形成,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交往,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的基本原则,形成基本的价值观。除了父母之外,其他一些成员也会对求助者产生重要影响,这些也足求助者基本性焦虑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儿童早期经历是形成基本性焦虑的重要阶段。
(2)从第一次高考失败到暑假回家,案主的生活中出现了基本价值的否定方面,这一阶段属于否定性焦虑。
所谓否定性焦虑是指对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造成否定影响并为求助者意识到的焦虑。当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面临威胁时,求助者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困扰,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会分化出来,并与基本价值观相冲突,对求助者的身份构成威胁,这就是否定性焦虑。因此,否定性焦虑对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产生否定的影响,被求助者视为异己的东西加以排斥。否定性焦虑与基本性焦虑不同,它通常被求助者意识到,这种意识给求助者的内心造成极大压力,求助者总足努力压制、否定和曲解否定性焦虑。
(3)从暑假回校到最后回家割腕自杀,案主无法面对现实生活的冲突,找不到任何能够肯定自己价值的东西,这一阶段属于吞噬性焦虑。
所谓吞噬性焦虑是指求助者的基本价值面临丧失威胁的焦虑。求助者在这种焦虑中体会到自己的基本价值逐渐被吞噬,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意义。而求助者对此却无能为力,自己无法控制自己,无法摆脱对他人的对抗或对自己的否定,求助者感受中的否定性方面逐渐成为主导,直接威胁求助者的身份。因此,在吞噬性焦虑中求助者的基本价值观变得非常脆弱,求助者一方面竭力捕捉任何积极的信息证明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却对自己和他人极不信任、多疑,任何与自己价值不一致的事件或东西都会产生身份丧失的威胁。
>>下载说明<<
!!注意:手机下题库,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苹果手机必须在浏览器中打开
1.本站题库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2.历年题库统一以RAR压缩包形式下载!预览内容仅供参考
3.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咱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在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如:题库出错,有错误可以直接通过下放链接入口直接咨询
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咨询入口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