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时间 考试安排 成绩查询 政策动态 自考院校 自考专业 历年真题 报考指南 自考答疑 招生简章 考试大纲
>

当前位置:江苏自考网 > 历年真题 > 00282个案社会工作 >

福建2012年10月自考《个案社会工作》试题及答案

来源:江苏自考网时间:2018-07-27


本地下载
查看《00282个案社会工作》全部试题
>>题库预览<<
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个案社会工作   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  00282)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 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作答。
4.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人本治疗模式的提出者是【 D 】8-190
  A.艾里斯    B.雅克·拉康    C.汉明顿    D.卡尔·罗杰斯
2.下列有关自信心与自主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C 】3-53
  A.自主性概念是内部理解法考察求助者对自己内部主观状况的确认
  B.自信心是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它要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
  C.自主性随时都在变动,依赖对他人认识和评价的理解
  D.自信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的特征
3.最早使用“心理社会”这个名词的社会工作者是【 B 】7-135
  A.杰雷特    B.夏健士    C.汉明顿    D.陶瓦鲁
4.下列不属于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内容的是【 D 】7-138
  A.心理动态诊断    B.原由诊断
  C.分类诊断        D.治疗效果诊断
5.作为个案工作理论四大基本派别之一的功能处理模式的提出者是【 B 】7-150
  A.赫力斯    B.雷恩克    C.托夫特    D.罗宾逊
6.在个案工作领域首先对行为治疗进行系统整理和运用的是【 C 】7-173
  A.巴浦洛夫    B.华生    C.史华哲    D.唐恩娜
7.个案工作行为修正模式的形成标志是【 C 】7-173
  A.《我们怎样思考》一书出版
  B.《行为治疗和神经机能病》一书的出版
  C.《社会个案工作——一种行为途径》一书的出版
  D.《社会工作——连贯各理论》一书的出版
8.下列属于以求助者心理调整作为辅导目标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的是【 B 】9-258
  A.行为修正模式    B.人本治疗模式
  C.问题解决模式    D.以任务为中心的模式
9.个案辅导工作的第一层次的辅导目标是【 D 】9-263
    A.基本性焦虑调整  B.肯定性动机调整  C.否定性动机调整    D.意志力调整
10.反对由个案工作者负责确定辅导目标的理由是【 A 】9-271
  A.求助者不会完全认同辅导目标
  B.辅导目标的制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
  C.个案工作者与求助者的关系是一种专业治疗的关系
  D.由个案工作者评估辅导目标的实现状况
11.下列辅导目标经常会与意志力调整的个案辅导目标相混淆的是【 B 】9-264
    A.寻找求助者早期的不满和挫折      B.增强求助者的自信心
    C.检查和辩驳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    D.让求助者宣泄自己内心的敌意
12.反对以求助者的行为改变作为个案辅导目标的理由是【 C 】9-257
    A.求助者心理变化无法脱离他所在的环境的影响
    B.把人的活动方式与动物的活动方式混淆在一起
    C.行为改变只是调整求助者对以往刺激建立的反应系统,无法使求助者更好地面对未来生活
    D.过分强调理性
13.下列不属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实施技巧的是【 B 】7-166
  A.再标签    B.代币管制    C.症状处方    D.定位
14.下列属于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技术的是【 A 】7-180
    A.自我管理    B.宣泄    C.阻止变化    D.有结构的规划
15.下列有关治疗模式个案辅导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10-279
    A.治疗模式的辅导步骤大致可分为:接触、鉴定、实施和评估
    B.治疗模式对求助者的健康成长起着一些不良的作用
    C.治疗模式无视个案工作者与求助之间的社会互动
    D.治疗模式忽视求助者的实际社会关系的调整
16.下列不属于求助者的掩饰对话表现的是【 B 】10-285
    A.夸张    B.沉默    C.漫不经心    D.尖刻
17.下列不属于否定性动机个案辅导技巧的是【 C 】10-294
    A.确认    B.描述    C.辨别    D.矫正
18.下列不属于情绪疏导个案辅导技巧的是【 D 】10-289
    A.倾听    B.接纳    C.理解    D.对话化
19.匮竭概念的提出者是【 D 】11-313
  A.W·格拉塞    B.D·梅钦鲍姆
  C.E·伯恩      D.安东尼·杨
20.下列不属于干扰的表现方式的是【 D 】11-310
  A.希望迅速结束辅导工作    B.不关注求助者的感受
  C.提问缺乏目标            D.过分关注个案工作者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21.在分析人类活动方法中,外部观察法要求以       求助者      为中心,是否客观认识求助者的问题成为评价个案工作有效性的标准。1-5
22.从基本性焦虑发展成否定性焦虑通常要经历       压抑和否定      阶段。2-38
2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   人际沟通    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7-137
24.个案辅导目标结构中调整最困难,需要个案工作者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的是
           基本性焦虑的调整      。9-269
25.话语模式的个案辅导方法是由      拉康       提出的。10-281
26.听众角色是个案工作者在辅导过程中需要承担的最基本角色之一,它要求个案工作者
    倾听求助者的谈话,分析和理解求助者的谈话内容,并辨别       被掩饰的对话      。10-284
27.当求助者处于糟糕透顶的处境中时,个案工作者让求助者尽可能地设想最坏的结果,以
    此使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暴露出来,从而使求助者明白他并非像自己认为的那样糟糕。
    这种辅导技巧称为      去灾难化       。8-217
28.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帮助求助者       改变非理性信念      为中心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明确的辅导方法。8-212
29.在肯定性动机辅导过程中个案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消除其对成功的幻想以
    及      对失败的担心       。10-297
30.个案工作者在辅导过程中无法找到有效的手段帮助求助者,不得不中止辅导会谈。这
    种现象称为      匮竭       。11-313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1.焦虑2-33
答:
焦虑是指求助者对丧失他人关注的害怕,是他人评价影响求助者动机并阻碍其精神发展的动力机制。
 
32.有结构的规划7-167
答:
有结构的规划是指通过个案工作者的指导和帮助,使求助者回复到正常的生活方式中,从而增强求助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33.放弃自我评价8-216
答:
在个案辅导中个案工作者需要指导和鼓励求助者放弃以自己的成就或者其它外在的标准评价自己,从而逐渐消除各种非理性信念,这种辅导技巧称为放弃自我评价。
 
34.阻抗11-302
答:
由于个案辅导工作涉及求助者内部感受状况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在辅导过程中求助者会有意或无意地抗拒个案工作者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阻抗。
 
四、简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5.“自主性不仅是求助者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求助者的同一感。”这种同一感包括哪些方面?3-52
答:
(1)体会到自己的内心是统一和谐的,不存在相互冲突对立的动机;
(2)体会到自己的生活是有价值的,不需要强调自己身份的重要性以期待别人评价的肯定;
(3)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理解他人的不同需要和生活方式,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
(4)体会到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是统一的,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6.动机的两重性与冲突动机有何差异?5-88、89
答:
(1)影响动机的因素不同。
冲突动机是求助者生活中的实际冲突导致的,它表明影响求助者生活的因素比较复杂,有时出现相互冲突和对立的现象,这在求助者的内心就表现为相互冲突的动机。而动机的两重性是由他人评价的影响产生的,当求助者的内心出现否定性焦虑,其感受就会分化出基本价值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从而形成肯定性动机和否定性动机。此时,他人的负向评价以求助者意识到的方式发挥作用。
(2)导致的结果不同。
冲突动机是求助者对现实生活中的冲突的正确感受,它是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有效反映,表明求助者具有把握实际复杂生活的能力,它促使求助者的精神健康成长。动机的两重性不同,它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使得求助者理解他人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能力下降。动机的两重性以求助者的否定性焦虑为基础,并进一步导致焦虑的深化和扩展,从而促使求助者的精神发展出现偏差。
(3)动机的性质不同。
冲突动机是指两种或多种相互冲突、不一致的动机,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每个动机并不同时包含相互对立的需要。动机的两重性与此完全不同,它是同一动机的两种状态,即肯定性动机和否定性动机。无论肯定性动机还是否定性动机都同时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需要,因为求助者在获取他人的肯定评价过程中同时包含对他人负向评价的担心,同样,在否定自己的基本价值时,又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评价。而当求助者肯定自己价值的需要强于香定的需要时,就表现为肯定性动机;相反,当否定自己价值的需要大于肯定的需要时,即为否定性动机。
(4)动机的运行规律不同。
冲突动机会导致求助者内心的紧张,这是由于相互冲突的动机在求助者的内心产生不和谐,求助者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增加,为此,求助者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一旦求助者作出选择或采取其它方法消除了冲突的动机,求助者内心的紧张就会消失。冲突动机一般不会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它们的产生和消除都以求助者实际生活中是否存在冲突为条件。动机的两重性的运行规律恰恰表现为相互转化、相互促进,通过肯定性动机和否定性动机的相互循环,求助者的焦虑不断深化,求助者的内心就会产生多重矛盾和冲突。
 
37.为什么要以求助者介入生活能力的提高作为个案辅导目标?9-261、262
答:
(1)了解人的活动和动物活动的区别。
动物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类别反应,只要是同一种类的动物都会对外部环境作出同样的反应但人不同,他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借助人际互动,这样,人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变成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同生活准则的理解和选择的过程。
(2)人具有价值联系。
人的价值联系来源于人的活动的个体性反应方式,即每个人都需要在不同生活方式之间作出判断和选择,确定哪种方式有利或者不利。
(3)人的内部感受状况与人际互动相连。
人的感受方式和特征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
(4)求助者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介入自己生活的能力和状况。
求助者精神发展出现偏差是由他人评价的影响加重导致的,这样,求助者在实际生活无法清晰地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感觉、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都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8.试述自信心概念的内涵及其主要缺陷。3-48/50
答:
一、内涵
1、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等的确认,它是人的一种品格,具有比较稳定、长久的特征;
2、人们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事充满信心,它是一种心情,因而比较短暂。
二、缺陷
1、它把人从实际社会生活的人际互动中孤立出来,抽象成简单的认识模式,即人的社会生活是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从而把人的感受的社会生活基础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
2、自信心概念是从静态角度考察人们的主观内心状况。正是由于自信心概念脱离了现实生活基础,使得其只涉及人和环境两个因素,因而对自己主观内心状况的确认也只有两种状态,具有自信心或者缺乏自信心。
3、自信和不自信并不是截然可分的。不自信总是与过分自信连在一起,这两种自信心状态的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才是自信心缺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表明他人评价对动机的影响越来越重,任何细微的肯定信息都会导致自信心的高涨,相反,任何不一致或否定信息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不足。
4、自信心概念混淆了人对自身价值确认的需要。无论是具有自信心还是缺乏自信心,都是人们确认自身价值的状况,它们之间只是程度不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而不存在有的人具有自信心,而有的人缺乏自信心。
5、自信心概念无法涵盖积极、健康的所有心理感受。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不仅表现为对自己或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且还会体会到自己的身心协调、内心和谐以及生活有意义等心理感受。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39.    周某,男,30岁,工人。案主在8岁时,邻居家丢了钱,邻居孩子硬说是案主偷的,结果案主受到惩罚,案主的父母也不由分说地毒打他一顿。后来虽然查明是邻居家孩子自己偷了钱,但没有人向案主道歉,没有说句安慰的话。自此,案主变得阴沉无常,他对自己的一个好兄弟说,“人活着唯一有意思的事就是出气,能出气就是好汉,如果一个人不能做英雄好汉,还不如死了好。”有一次,案主父母想办几桌酒席庆贺案主的生日,可案主说什么也不肯,还拎一桶汽油,浇遍整个屋子,喊着要把父母和请来的一些亲戚朋友一起烧死。后来,案主领养了一位因长兔唇而遭抛弃的3岁小孩。为了给孩子治病,案主白天上班,晚上骑摩托车接客,经常干到凌晨两三点,有时案主还要去卖血。但如果孩子不听话,案主通常先用脚踢,然后解下自己的腰带狠狠地抽,疼得孩子在地上打滚。有一年冬天,案主发现自己同事的玉镯掉入河中,就下水游了四十多分钟,最后帮同事将玉镯捞上岸。案主的同事为了表示感谢,就托人将500元钱交给案主。案主收到钱后,就冲到同事的办公室,将钱扔在桌上吼道,“我警告你,再来烦我,莫怪我不客气!”
根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主否定性焦虑的发展脉络。2-38
答:
根据以上材料描述的案主焦虑状况,可以把案主的否定性焦虑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层次,否定性焦虑的产生。案主10岁时被诬陷为小偷,使案主把外部世界与自己的需要对立起来,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否定性焦虑。
(2)第二层次,否定性焦虑的增强。案主不理会父母的建议,并采取极端方式对抗,这样,案主自己的需要与别人的要求之间越来越无法协调。
(3)第三层次,否定性焦虑的进一步加剧。案主对领养的孩子一方面非常热心,另一方面却非常残忍,这两个方面恰好构成了案主感受方式的特征。同事的感谢行为却惹恼了案主,这其实是案主敌视焦虑方式的内心防卫机制在起作用。
 
www/jsve.cn
>>下载说明<<

!!注意:手机下题库,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苹果手机必须在浏览器中打开
1.本站题库资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

2.历年题库统一以RAR压缩包形式下载!预览内容仅供参考

3.下载本站资源,如果服务器咱不能下载,请过一段时间在重试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如:题库出错,有错误可以直接通过下放链接入口直接咨询
我们将在那里提供更多 、更好的资源!

(咨询入口点击进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近更新内容: